-
滦平县工业经济逆势上扬 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领跑
今年以来,滦平县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在铁精粉等传统产业承压的背景下,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一季度多项核心指标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 面对铁精粉市场需求疲软和部分企业停产的压力,滦平县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传统工业附加值。同时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显示转型成效逐步显现。 二、高新技术产业爆发式增长贡献突出 滦平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66%,增速远超传统工业板块。当地通过专项政策扶持和产学研平台搭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得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快速扩张,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点。 三、梯度培育机制助力企业梯队建设 建立"小升规""规做强"企业培育库,通过靶向施策推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一季度新增纳入统计的规上企业产能释放效果显著,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年度计划的26.4%,增加值完成市县两级计划的26%和27%,企业成长性与产业韧性同步增强。 四、要素保障体系优化提升发展动能 滦平县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实施能耗指标动态管理,优先保障高技术项目用地需求。通过银企对接缓解融资难题,建立重点企业包联机制,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为后续增长积蓄动能。总量指标稳居全市八县四区第二,显示区域工业经济基本盘稳固。 当前滦平县正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目标深化招商引资,通过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首季经济数据表明,当地在稳住传统产业基本面的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效果已开始体现在增长质量上,为完成全年工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8
-
滦平县创新招商机制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新高地
滦平县近年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通过构建差异化政策体系、优化全流程服务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制度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该县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五大功能区建设为空间载体,通过精准施策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形成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梯度化政策扶持体系 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求,滦平县出台专项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五年减半奖励"的税收优惠机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出覆盖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研发投入等12个维度的政策包,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配套基础设施补贴。北京天宏阳光等科技型企业落地后,其光伏新能源项目已带动形成超20亿元产值的产业链集群。 二、创新矩阵式招商管理体系 建立"1+6"工作推进机制,由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项目决策委员会,下设六大专业化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基础设施平台统筹推进开发区"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将招商任务分解至23个职能部门和15个乡镇,实行月调度、季考核的动态管理。 三、打造极简审批服务模式 行政审批局整合原分散在28个部门的427项服务事项,创新推行"一证通办"改革。企业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即可办理从注册登记到施工许可的全流程审批,办理时限压缩82%。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池,项目备案类事项实现"秒批秒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35个工作日内。 四、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能力 规划建设中的京沈高铁滦平站区,已预留3000亩产业用地用于承接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外溢。配套建成省级研发中心3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处,与京津12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生态环境部门实施"环保指标预支"制度,对优质项目优先保障能耗指标,近三年累计解决企业排污权指标交易需求56宗。 五、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依托"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定位,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目前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京津转移企业4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63%,形成新能源装备、医疗器械两个特色产业园。2023年新引进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首次突破70%,县域经济结构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 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滦平县已构建起"政策-服务-载体"三位一体的招商引资生态体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该县正逐步成为环首都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2025-08-26
-
滦平电力护航校园安全 创新形式普及用电知识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融合中,滦平县将校园安全教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持续深化"电力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创新互动形式构建校园用电安全防护网,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一、多维宣教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滦平县供电部门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开发"理论+实践"宣教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三维动画演示电流传导原理,展示绝缘材料实验对比,并设置VR触电模拟体验区。在第二小学活动现场,自主研发的"安全用电智慧沙盘"通过声光联动效果,直观呈现违规用电引发的线路短路、设备起火等场景。 二、课程资源开发形成长效机制 供电公司联合教育部门编制《中小学生电力安全读本》,配套开发AR识别卡片。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扫描卡片即可观看应急处置动画,读本内容涵盖家庭用电隐患排查、户外电力设施避险等六大模块。建立"电力安全第二课堂"资源库,累计开发微课视频28个、互动课件15套。 三、基础设施升级消除潜在风险 在开展宣教活动同时,专业技术团队对全县12所中小学开展用电设施义诊,重点检测老旧线路绝缘性能、漏电保护装置灵敏度。采用红外测温仪对配电柜进行全方位扫描,更换不符合标准的开关插座136个,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照明线路2300米。 四、家校协同机制扩大覆盖范围 创新推出"1+N"传播模式,通过学生向家庭发放《居家用电安全自查清单》,组织"电力安全亲子工作坊"。开发微信小程序"安全用电知识闯关",设置积分奖励机制,累计吸引5000余个家庭参与线上学习。在社区设立电力安全宣传站,定期开展居民用电咨询活动。 五、专业队伍建设保障服务品质 供电公司组建由28名青年技术骨干构成的"电力科普讲师团",定期接受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专项培训。建立校园电力安全服务档案,实行"一校一策"精准服务。开展讲师技能比武大赛,创新开发的"电力安全飞行棋"教具获得省级职工创新成果奖。 滦平县通过政企协同构建的校园电力安全教育体系,已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该模式将逐步推广至周边区县,持续提升青少年安全用电素养,为构建平安校园贡献专业力量。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